2009年10月21日星期三

学着慢慢的把不习惯变成习惯...


在没有你的世界里...
我依然无法自拔的想念你...
好想念,好想念你...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还是会常常想起以前我们两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我现在好想紧紧的拥着你,看着你,和你说我爱你...
可是再也无法也不可能补回来...
我已经习惯了逛马路时,身边有一个人紧紧的握住我的手,不用担心那些川流不息的汽车。
你也总是自己走在有汽车的一方让我走在远离汽车的另一边...
我好想再抓住那种安全感,可是再也怎么抓也抓不住了。
我喜欢吃瓜子,喜欢吃板栗,喜欢吃橘子,却不喜欢...
每次畅快淋漓的大吃特吃完瓜子,板栗,橘子后,
你的面前总是堆起一堆果皮...
现在由于剥皮吃那些东西太费劲,我已经好久没敢碰那些要剥皮的食物了...
你每一次都回在我说想你的时候出现在我眼前,
在我需要人安慰的时候,在我身边...
我又想要的东西时,拼命的打工卖给我...
你一直都无条件的宠着我,爱着我,放纵我的任性...
我现在有太多的不习惯,
现在也只能学着慢慢的把不习惯变成习惯。
我还要适应没有你在我身边的世界...

2009年10月14日星期三

從《團契生活》說:「我與團契生活……」



團契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這個問題,我逃避了四年。就在這今年参加中文团契後,我還是不得不再次正視甚麼是團契生活。謝謝主,讓我在我室友不断的提醒我是时候在大学找一个心灵归属的地方时,让我看到團契生活的重要性。
——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一書提及,「基督徒能過團契生活,只是『因為上帝早已為我們的團契生活立下了那唯一的根基,因為在我們和別的信徒過共同生活之先,上帝早已在耶穌基督裡將我們這些人連結成一個身體了。因此,我們和別的信徒共同生活時,不是要要求甚麼,乃是在乎感恩和感受』。」
當然,要實踐這樣的團契生活,還得先要在共處的生活中去除自我中心。潘霍華所強調的團契生活包括三個元素:聖經的話語、教會的詩歌和團契的禱告。另外,他亦有在書中提出團契是一個互相認罪代禱的群體,肯定團契中人、神與自己的關係的重要性。
這一年來,我越是清楚自己的軟弱與有限,越是只能夠懇求神賜給我平安讓我可以倚靠祂渡過每一天;也越是只願能把僅有的一切都以愛心去獻上給主,越是能夠經歷到神對我的愛。
謝謝主,讓我藉著中文團契遇上了校園中點點屬主的燭光。當一點火遇上了另一點火,就能驅走多一點黑暗,但一點點火光的相聚,卻只因神的愛,才能讓愛在人世間走動。然而,一個校園團契能為主承擔著怎樣的角色呢?
在梁柏堅的文中,就引述潘霍華的書提及,「團契的建立不是建基於人的理想,不是信徒生活的經驗使眾人聚在一起,乃是建基於基督:『我們之成為弟兄,見決定性的,乃是由於我們從基督來的。』團契的基礎是信仰,是因為我們歸信於耶穌基督。於是,當團契把焦點從基督身上轉往自我中心,團契相連的基礎便被破壞。」
梁氏還據潘霍華的書指出了團契基礎中人和上帝的關係會受到怎樣的挑戰:
「當我們以理想營運一個團契,事實上就是把自我中心推而統攝團契中的各人,使弟兄關係淪為實踐個人理想的工具。『誰在夢想作一個團契的藍圖,其實乃是在要求上帝,要求別人,要求自己予以實現。他在信徒團契中扮演著要求者的角色,設立自己的法律,並要按此審判弟兄和上帝……彷彿他的夢想才能把人們連結起來。』其他人的自我,便消失於大我的自我中心中,個體的差異便在大我理想的建立下被磨平,被犧牲。 「上帝在基督身上啟示他的的形像為「為他者的自由」,在靈的關係中,弟兄身上的形像亦被強調。『我必須使別人得到自由,免除一切的試煉,不要用我的愛來規範、強迫和支配他。別人惟有生活在自己的自由中,免受我的羈絆,才是主所愛的人,因為基督道成肉身,死而復活,正是為這樣的人,同時要為他賜下赦罪之恩,使他得以承受永生』。」
不過,簡單而言,團契生活要過得這樣跟神與人保持良好的關係,還是先要得放下自己,謙卑去學效主是如何去愛人,也去接受主是如此深愛自己。團契既是從神而來,人在當中所作的一切,還是得以歸榮耀予神以回應主的愛為中心。
我自問一直以來對神都有所虧欠,乃是因為我愛神愛得不足以全然放下自己,讓我沒法常常熱心去為主傳福音這個好消息,繼續欠下了許多人的福音的債吧。

在團契的生活里,我想,我的生命還是會繼續被破碎而得以被建立。
受破碎的苦難是必然的,我只願能繼續被破碎然後再被主所陶造作合用的器皿。
活在痛苦之中仰望十架的愛,等待生命中所欠的一個神蹟,期盼上帝所作的奇妙與美好!
再次謝謝主深愛我,願主的靈與我們同在,願主的旨意行在我們當中,直到永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