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

何谓活得有品质

人都会有迎来死亡的时候。但只有病人能选择自己的“死法”。不同之处在于:一,尽可能接受各种治疗;二,选择放弃治疗。当死亡步步逼近时,是该选择平静从容;还该和死神来个殊死搏斗呢?医生会让你知道病情将会如何演变、有哪些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等等。如果放弃接受任何治疗的机会是不是就等同放弃生命呢?我想每个人都想活吧。对现代医学的了解,也让人们清楚了解到医学的局限性。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选择呢?

多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骨科医生Dr.查理,他被发现胃部有个肿块。经手术探查证实是胰腺癌。该手术的主刀医生是国内医生中的佼佼者,并且,他正巧发明了一种针对此类胰腺癌的手术流程,可以将患者生存率提高整整三倍——从5%提高至15%。Dr.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他第二天就出院回家,停了自己的诊所,并自此再也没迈进医院一步。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家庭生活上,非常快乐。几个月后,他在家中去世。他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化疗、放疗或是手术。他的保险商也为此省了一大笔钱。

Dr.查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活得有质量,而非数量。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也正是这样想的吗?假如死亡也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它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至于我,我觉得我也会清楚地向我的医生说明我的意愿--放弃抢救。当死亡最终来临的时候,我可以不被奋力抢救,而将安详地睡去,就像Dr.查理一样。至于如何活得有品质,我也还在思考着对我而言何谓活得有品质.. 

正当我还在苦思何谓品质时,今天因为Wai Kaun的关系我有幸见到了一个叫Yvonne的女生。她今年25岁,很难想象在她这样年华的岁月里,她经历了多少的痛苦和病痛的折磨。从她16岁开始neurofibromatosis就找上了她,在短短的九年里动了不下十次的手术。这病也夺去了她的听力和她一边眼睛的视力。经历了这些她没有一丝丝地埋怨为什么自己得了这种病,还更坚强地努力地活着接受着治疗。就算生病了还是用阅读来充实自己,就算生病了依然用最正面的方式写书勉励和感动每个人;就算生病了还是继续地念她喜欢的心理学,就算生病了依然朝着她的梦想前进...

在和她简短地谈话中,我了解到她对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也能感受到她热爱生命的那股正面力量。她有梦想,有盼望,对生命充满着热诚。面对残酷的命运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她是如此地勇敢,也许这就叫对生命负责任吧!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什么才是有品质的活着!我真的很高兴能见到她,因为她把我一星期来已跌到谷底的心情注入了正面的力量也见证了对生命的坚持。

站在左边的那位就是我所说的Yvonne

这样坚持,这样勇敢的女生请帮帮她吧!她现在很需要一笔医药费到国外去就医,想帮助她的可以到她的blog去了解详情http://www.yvonnefoong.com/或到她的面子书去了解更多详情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Yvonne-Foong-Ming-Niang/126510395227?sk=wall


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

彼此勉励,互相关怀共勉之


这期芥种(中团的期刊)谈的主题是关心而谈到关心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小组而中团的基本上共有3个小組,小組對中团而言,是很重要的,其意義為
(一)彼此关心。
(二)造就信仰:透過聚會使团员對聖經的道理能更進一步認識與探討。
(三)服侍主、服務眾人。

希伯來1024:「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25:「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看見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在聚會中相聚集、相勸勉,是主耶穌對所有信徒的勉勵與要求,有些事若是由信徒個人去完成可能是件不容易的事,但若是透過小組的团员的互相勉励,也許就較容易達成。所以,小組中有着相互關心的責任。

當我們選擇耶穌基督做為救主時及主為我們洗清罪惡時,我們已成為主耶穌因信稱義的信徒了,所以我們都須有互相關心、彼此幫助的責任。也許,有些人会認為在人的團體中會有爭執、衝突或不如意的問題,所以只想單純的來參加禮拜即可。當然,群體關係中難免有這些問題存在,甚至在上帝的聖會教會中也可能是個有紛擾的地方,因教會是我們這些罪人的聚集之處,成聖的人一樣有缺點,一樣無法脫離肉體的軟弱,教會雖有這些紛擾,但不該成為我們逃避教會的主因,反而應該要勇敢面對解決這些問題。當我们勇敢面對時,这些问题反而能成為我們在信仰上的造就機會。

在保羅傳揚福音時,曾寫了許多書信向那些模範的初代教會勸勉,而這些教會也從中獲得造就,如哥林多、以弗所、腓立比教會等。以弗所4: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表示在當時的以弗所教會有這樣的紛爭,而保羅的勸勉使紛爭得以減少,使合一的精神在面對此些問題時能得到解決。另外,當時初代教會在耶路撒冷聚會中也有不少問題的爭執、紛擾,但在使徒行傳2:42:「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這句話表示了因著信徒們彼此的禱告,使大家能一起面對可能會發生的狀況,這些美好的見證及團契生活,讓當年的百姓得以羨慕他們而成為有力的見證。

我們如何做到彼此關懷照顧呢?

有以下三原則:

一)需有實際行動,而不只在言語、心思意念上而已

路加福音10耶穌提到的好撒馬利亞人:「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丟下他走了。有一祭司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另一個利未人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在這例子中,耶穌提到要救助別人,應當在實際行動中執行。另外,在雅各書2章提到關於信心與行為間的關係,在信徒團體中,有人沒有衣服穿、有人沒有食物吃,但我們卻只對他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這是真的關心弟兄姐妹嗎?所以,有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這表示我們關心別人應負諸實際行動。

現今社會要遇到那位撒馬利亞人的例子或遇到赤身露體、缺乏日用飲食的人的機會不多,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去認識他人、打電話關懷或與他人一起行動等等,這些都是實際行動的關心。

(二)需要努力了解別人
幫助別人時,要在別人立場看見別人需要並看見自己的責任,更要在幫助別人時用同理心去關心別人,這樣才能適時付出我們的關心。馬太福音 5:7 八福中:「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這是耶穌的教導。"憐憫"在希伯來原文指的是進入某人的內心,而後用那人的眼光去觀察、用那人的見解去思考、用那人的感覺去感受,所以憐憫別人的人不是用自己的立場去看別人的需要,而是能站在別人的立場去了解別人的需要,進而深入別人的內心,自然而然我們就會明白如何去關懷別人的需要了。

(三)關懷是對別人有所敬意,是用尊敬的態度來對待對方
有時我們關懷、幫助、憐憫別人時會有一種"施捨"的心態,但這是錯誤的態度,真正的關懷應該是從內心出發,對需要關懷的人表示出最真的關心與敬意,約翰21記載耶穌升天前和彼得及其他學生一起時,耶穌告訴彼得他以後的遭遇,21:18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在此同時,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就問耶穌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彼得問這句話的意思意味著,既然耶穌告訴彼德他將來的遭遇,所以彼得也想知道約翰的將來(其實彼得這時的問話並非出自真正的關心,其只不過想知道會有什麼事情發生而已),但耶穌對彼德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使徒約翰將來的遭遇和彼得有何關係呢?此時,耶穌否定彼得對約翰的關心,因耶穌明白彼得並非真正關心約翰的將來。

有時我們關心別人的事情是出於好奇、是用來說閒話或甚批評,這些都是錯誤的態度,因為真正的關心應要存有"敬意"來對待。有一詩句「我要用主的愛真誠來愛你,因為我看見在你裡面有主的榮美」,主的作為能感動你這個人,在你這人身上有許多美的行為與真心,使我愛你的過程中能真誠的愛你,因我看不見你的缺點,也不因你遭遇困難而關心你而已,只是單純地見到你有主的樣式、榮美與優點在其中,所以我真誠的愛你。



我們在關懷別人時應存有"敬意",而非一種"施捨"的態度。

加拉太6:10:「 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我們應該把握機會向眾人行善,更須致力於那些因信而合一的人,這段經文給了我們三項勉勵:

(一)我們可以把握行善的機會,在有能力或時間範圍內多多行善。

(二)對有相同信仰的信徒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因為我們都是天父上帝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如週報上大合照的目的在於觀察彼此的成長及相互認識,因為我們都是上帝的子民。

(三)行善當然愈多愈好,但時間或能力的因素無法面面俱到,所以可優先從小組的成員關心起,以此作為努力的目標。


 最後,作为一个基督徒/中团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要:

(一)參與、認同與歸屬在某一小組中。
(二)盡量參加所屬的小組聚會。
(三)盡量認識小組成員,因為深入認識後才能有更多真正的關心。
(四)盡量參與小組的活動,如服侍、行動、交誼等。
(五)將關懷小組的成員視為個人責任,而非只期待別人來關心自己,反而要努力勉勵自己如何去關懷別人。